企業管理新視角:移工婦幼權益保障與企業永續發展

勞動部於114年1月6日發布「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」,旨在保障在臺移工的婦幼權益。指引主要分為前言、名詞定義以及移工懷孕前、懷孕期間、生產後和育嬰育兒等四個階段的權益保障說明。 其核心內容圍繞著工作權益(例如產假、產檢假、安胎假等)和健康權益(例如產檢補助、醫療資源)的保障,並詳細列舉了移工、雇主、仲介和政府各方應盡的責任與可利用的資源,例如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及北中南外籍婦幼諮詢服務中心等。 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勞雇雙方權益和諧,並提供移工及其子女在臺生活所需的全面性協助。

資源下載: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

勞動部邀集衛生福利部、教育部、內政部移民署等相關單位以及雇主、仲介和移工團體共同研討,規劃訂定「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」並已於114年1月6日發布。

隨著全球化的趨勢,越來越多的企業仰賴移工的投入。如何建構一個友善、平等的工作環境,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,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。本篇文章將從顧問公司的角度,深入探討移工婦幼權益保障的重要性,並提供企業具體的實務建議。

一、法規遵循與風險管理:企業不容忽視的責任

  • 首先,企業必須清楚了解台灣相關法規對於移工婦幼權益的保障,包括《性別平等工作法》、《勞動基準法》、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等,確保所有措施皆符合法律規範。

  • 聘僱許可期間,懷孕移工可繼續在台工作,雇主不得以其為解僱理由。若有需要,移工可與雇主合意終止聘僱關係,並申請轉換雇主。

  • 企業應給予懷孕移工產檢假、產假、安胎休養假等相關假別,並依法給予薪資。同時,移工的配偶於妊娠產檢或分娩時,移工亦享有陪產檢及陪產假。

  • 產業類移工的工時、工作內容有相關限制,如不得安排夜間工作、不得從事重物處理等危險性工作。企業應調整工作內容以符合法規。

  • 家事類移工雖不完全適用《勞動基準法》,但企業仍應參考相關規定,並與移工協商,確保其權益。

  • 若因法令爭議或不法情事,移工可尋求地方主管機關協助安置,企業應了解此項資訊,避免勞資糾紛。

  • 雇主若違反相關規定,將面臨法律責任,嚴重影響企業形象與營運

二、友善職場環境:提升企業品牌價值

  • 除了法規遵循,企業更應積極營造友善職場環境,展現企業對員工的關懷與重視,這將有助於提升員工向心力、降低人員流動率,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。

  • 提供完善的避孕資訊與資源:企業應協助移工了解避孕措施,並提供相關衛教資訊。

  • 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:鼓勵移工主動反應需求,並確保其提出的問題能被妥善處理。

  • 提供懷孕移工必要的協助:如調整工作內容、提供休息空間等。

  • 針對家事類移工,提供短期替代照顧服務資訊:當移工因懷孕生產而需請假時,協助雇主尋求相關資源。

  • 設置哺(集)乳室、托兒設施或提供托兒措施:對於僱用一定人數以上之企業,應依法提供相關設施,並可向勞動部申請補助。

三、產後關懷與育兒支持: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

  • 移工生產後,企業不僅應提供相關假別與給付,更應積極關懷產後移工的身心狀況,並提供育兒相關支持,這將有助於提升員工忠誠度,並為企業帶來長遠的效益。

  • 了解移工可申請勞保生育給付:協助符合資格的移工申請相關給付。

  • 提供產後諮詢與資源:協助移工取得相關健康照護資訊,如醫療院所、產後憂鬱諮詢等。

  • 提供育兒相關資訊:如托育、托兒、就學等資訊,協助移工兼顧工作與家庭。

  • 提供家庭照顧假:移工於家庭成員有照顧需求時,可申請家庭照顧假。

  • 支持移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:依法保障移工的育嬰權益。

四、企業具體建議:

  • 建立完善的人資政策與作業流程:將移工婦幼權益保障納入企業人資管理政策,並制定具體可行的作業流程。

  • 加強員工教育訓練:定期對人資、管理階層及員工進行相關法規及知識培訓,確保每位員工皆了解自身權益與義務。

  • 與專業機構合作:與外部專業機構合作,如勞工局、非營利組織等,獲取最新資訊與協助。

  • 善用政府資源:如勞動部1955專線、各縣市移工諮詢服務中心等,協助移工解決問題。

  •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:展現企業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,提升企業形象。

  • 定期檢視與修正:定期檢視相關政策與措施,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,確保其有效性。

移工婦幼權益保障不僅是企業的法律責任,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。企業若能積極營造友善、平等的工作環境,不僅能提升企業形象,更能吸引優秀人才,為企業帶來長遠的競爭優勢。本公司建議企業應及早規劃並落實相關措施,以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雙贏局面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企業如何應對《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》(UFLPA):合規挑戰與風險管理

Next
Next

SMETA 7.0條文更新(2024年9月發布啟用)解讀 — 從顧問視角洞察變革